理解认识inode,从inode了解 Linux 文件系统

原创 zhaoliang  2017-04-14 11:33  阅读 926 views 次

inode是Unix体系下用来描述文件对象(文件或目录)的一种数据结构,理解inode有助于提高我们对Unix类操作系统的操作水平。

理解inode,要从文件存储说起

文件储存在硬盘上,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"扇区"(Sector)。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(相当于0.5KB)。

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,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,这样效率太低,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,即一次性读取一个"块"(block)。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"块",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。"块"的大小,最常见的是4KB,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。

文件数据都储存在"块"中,那么很显然,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,比如文件的创建者、文件的创建日期、文件的大小等等。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,中文译名为"索引节点"。

每一个文件都有对应的inode,里面包含了与该文件有关的一些信息。

inode的内容

inode包含了文件的元信息(metadata),一般都有以下几项内容:

  • 文件的字节数大小
  • 文件所有者的用户ID、组ID
  • 文件的操作权限
  • 文件的时间戳:文件的上一次访问时间Access、文件内容上一次的变动时间Modify、文件的改动时间Change(移动、文件所有者、权限等涉及到inode的信息)
  • 链接数,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
  • 文件数据block的信息:占用大小、存储位置等

可通过stat命令查看,注意查看文件的权限和各个时间信息。

#stat 文件名

查看文件信息

inode的大小

i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,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,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。一个是数据区,存放文件数据;另一个是inode区(inode table),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。

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,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。inode节点的总数,在格式化时就给定,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。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,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,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,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,占整块硬盘的12.8%。

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,可以使用df命令。
#df -i

查看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,可以用dumpe2fs命令:
#dumpe2fs -h /dev/hda | grep "Inode size"

查看磁盘inode使用情况

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,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,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。这时,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

inode号码

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,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。

这里值得重复一遍,Unix/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,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。对于系统来说,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。请看前面第一张图文件名修改前后的inode号

表面上,用户通过文件名,打开文件。实际上,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:首先,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;其次,通过inode号码,获取inode信息;最后,根据inode信息,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,读出数据。

使用ls -i命令,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。

查看文件的inode号码

inode的特殊作用

由于inode号码与文件名分离,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Unix/Linux系统特有的现象。
1. 有时,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,无法正常删除。这时,直接删除inode节点,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。
2.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,只是改变文件名,不影响inode号码。
3.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,系统就以inode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,不再考虑文件名。因此,通常来说,系统无法从inode号码得知文件名。

第3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,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,不需要重启。因为系统通过inode号码,识别运行中的文件,不通过文件名。更新的时候,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,生成一个新的inode,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。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,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,旧版文件的inode则被回收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blog.58cm.cn:8088/archives/355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zhaoliang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评论已关闭!